
尿毒症狀有哪些
腎臟似人體的「廢物處理廠」,當腎功能受損時,代謝的廢物無法有效排除體外,長期累積的尿毒素會造成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皮膚癢甚至貧血等尿毒症狀。

尿毒素種類
目前已知尿毒素超過百種,經特性區分為三大群
(1)小分子親蛋白質化合物→屬於最難清除的尿毒素分子
硫酸吲哚酚(IS)、對硫甲酚(PCS)
(2)小分子水溶性化合物
尿素氮(BUN)、肌酸酐(Cre)、尿酸(UA)
(3)中分子化合物
β2-微球蛋白、副甲狀腺素、賀爾蒙等
親蛋白質尿毒素代謝來源

飲食中蛋白質經過胃腸進行消化代謝,會從腸道分解出小分子胺基酸(色胺酸及酪胺酸),經過腸道(大腸桿菌)代謝產生尿毒素前驅物(吲哚),進入肝臟合成親蛋白質尿毒素(硫酸吲哚酚和對硫甲酚),由腎臟排除出去,但若腎功能退步時,就容易堆積造成後續器官功能傷害。

降低尿毒素的辦法
(1)飲食與藥物治療
可透過限制飲食中蛋白質或使用尿毒素吸附劑以降低尿毒素前驅物質之含量、腎臟移植或透析等治療方式增加腎臟清除率,減少尿毒素堆積。
(2)改善腸道菌相
使用正確益生菌種來減少毒素的生成,由於大部分親蛋白質尿毒素為腸道菌相所衍生,若菌相失衡(壞菌>好菌)則會更加大幅提升,因此部分已知的益生菌種具有改善腸道菌相平衡,可作為應用策略之一。
(3)均衡飲食原則
- 均衡且足量,豆魚肉蛋每日約3~4份。(份量依照每人需求有所差異,請洽詢營養師),避免空熱量食物(意指熱量高但缺乏必須營養素)如甜點,高油高糖食物,容易促使腸道壞菌增生及增加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高血脂)。
- 白肉取代紅肉,降低動物脂肪攝取,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的紅肉及高脂肪食物容易在消化代謝後增加尿毒素的生成。
- 每餐都有多樣新鮮蔬菜及水果,提升餐中膳食纖維攝取,有助於腸道蠕動及排便,並維持健康的腸道菌相,幫助益生菌的定植。

新益勝菌
★黃金三益菌:嗜酸乳桿菌、長雙歧桿菌、嗜熱鏈球菌
★專利寡多醣:Orafti® Synergy1
★專利膠囊包埋技術:耐胃酸、增加腸道定殖力
★四大功能: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調整體質、改變細菌叢生態、使排便順暢
V 蛋奶素可用
V 零無機磷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