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昌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原廠 克裏美淨總代理|腎臟保健專家

2022/07/15
【日常保健篇】「隱形殺手-高血脂」-認識飽和脂肪
慢性腎臟病(CKD)患者伴隨三高疾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心血管疾病更是目前首要治療的危險因子,讓我們先來認識脂肪的種類及如何預防高血脂的方法。

一、心血管防治

慢性腎臟病(CKD)患者若發生血脂異常,大多為三酸甘油脂(TG)超標,或是低密度膽固醇(LDL;壞膽固醇)過高,不一定是總膽固醇超標。原本就屬於心血管高危險群的腎臟病患者,高血脂更會加重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此須儘早處理,減少可能造成的壽命危害。

二、認識飽和脂肪

飽和脂肪的脂肪酸鏈為單鍵,室溫下多呈現固體狀,若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容易造成壞膽固醇(LDL)增加,並增加心血管發生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因此,建議每天攝取量應少於總熱量的7%以下。


1.常見飽和脂肪食物

(1)動物性來源:肥皮、豬油、奶油。

(2)植物性來源:椰子油和棕櫚油。

2.常見的豬肉,部位大不同


(1)豬里肌肉 (油脂較少)

指背脊肉部位,特色是油花少,瘦肉分佈較多,口感上較扎實,熱量也較低,建議有高血脂的患者在選擇肉類部位時選擇里肌肉,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一份建議量約35g相當於2片肉片。


(2)豬梅花肉 (油脂中等)

指肩胛部位,一般屬於油花與瘦肉部位均勻分布,常見於火鍋肉片,口感較Q彈,適合短暫川燙且即熟方便使用,因油花佔比較高,因此也需適量食用,一份建議量約37g相當於2-3片肉片。



(3)豬五花肉 (油脂最多)

俗稱三層肉,指豬下腹部位,特色是油花佔比高,常出現在燒烤及傳統油鍋爆香時使用的食材選擇,但油脂含量高達60-70%以上,飽和脂肪含量極高,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相對較低,有高血脂患者建議避免食用。


三、不飽和植物油取代油脂來源

肉類屬於優質蛋白質的一種,除了部位選擇應瘦肉多、肥肉少之外,也可選擇脂肪含量較畜肉少,且同樣為優質蛋白質來源的雞、魚、蛋及豆腐。


烹調用油上,建議以植物油代替動物油,且須注意減少使用椰子油及棕櫚油,因其為單鏈脂肪酸,雖耐高溫、較不易變質,但飽和脂肪比例高,食用過多會造成血管內脂肪堆積,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


四、運動增加脂肪代謝

維持每天規律運動,增加心肺耐力及提升基礎代謝率,可將攝取的熱量轉換成能量消耗,並訓練骨骼肌肉的生成,避免攝取的過多熱量無法被使用,堆積於體內形成體脂肪、內臟脂肪或血脂肪。